“我是村里人的‘主心骨’,必须迎难而上,冲锋在前。”无论是在脱贫攻坚战斗中,还是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,又或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,舞阳县人民检察院驻章化镇河湾村第一书记闫民红始终走在前、做表率,以担当实干书写了河湾村的精彩答卷。
如今的河湾村,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党组织活动场地不断完善,村组道路全部硬化,文化广场焕然一新,村“两委”办公条件明显好转,群众夜间出行得到极大便利,全村上下干事创业的活力持续迸发,各项事业踏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。
主动请缨,躬身入局
2020年3月17日,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,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年,舞阳县人民检察院干警闫民红同志积极响应党委号召,时刻铭记自己党员身份,主动请缨,向检察院党组织提出了下乡扶贫的申请,积极投身到章化镇河湾村的脱贫攻坚战斗中来,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驻村第一书记。随后的日子里,闫民红同志躬身入局、实干担当,760多天如一日,配合“两委”干部,忠诚履职尽责,积极担当作为,较好的完成了驻村帮扶、“两委”换届、防汛救灾、疫情防控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。
实干担当,精准扶贫
闫民红同志常说,工作是干出来的,是拖不过去的。在实际工作中,他也始终严格要求自己,真正做到了以实干论英雄、以成绩论成败。
一是着力建强基层组织
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机制,引导村干部、党员代表、积极分子,主动担任网格员,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、疫情防控和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中,切实凝聚了农村党员的向心力、行动力。特别是在2021年,协助章化镇党委扎实做好村“两委”班子和监委会换届工作,选举产生支委委员3名、村委委员3名和监委委员3名,班子战斗力、凝聚力显著增强。
二是着力推动精准扶贫
认真制定河湾村5年发展规划、年度脱贫规划和贫困群众个人脱贫计划,因人因户实施产业、就业、金融等帮扶措施。扎实做好中央和省市县反馈问题整改,上级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到位。深入开展走访慰问活动,利用节假日等时间节点走访慰问贫困群众,先后为贫困群众捐赠米、面、油等生活必需品价值1万多元。全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62户262人全部走访到位,具有较好的群众口碑。
三是着力提升治理水平
深入推进“阳光漯河”建设,用好用活“四议两公开”工作法,提升全村党务、村务等事项工作水平,规范权力运行。抢抓全县“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年”机遇,启用办公经费1万元,推动村室修整,封闭阳台,更换门窗,铺设地砖,较好的改善了办公条件。自费6000多元,帮助村里购置办公用品,为确保村内事务有序开展提供了便利。
严防死守,防汛抗疫
面对新一轮的新冠肺炎疫情,闫民红同志每天一大早就带领村干部,轮流到村卡口值守,逐一询问过往车辆及往来人员,并将相关信息一一记录在案,做好了疫情防控的“守门员”,守好了疫情防控的“第一线”。此外,他经常组织村干部通过入户调查、入户宣传、广播播放、微信推送、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,开展人员摸排,逐一掌握从外地流入本村的人员信息,配合村“两委”对排查出的外地流入人员,因人施策,落实“五保一”等网格化管理机制,主动做好防疫措施宣传和心理辅导工作,争取他们的理解和配合,做好了疫情防控的“战斗员”,扛稳了疫情防控的硬核担当。面对河湾村防疫条件有限,防疫能力不足,防疫物资匮乏的不利局面,闫民红同志心急如焚,动用个人力量,争取单位支持,先后协调1000多个医用外科口罩、30瓶消毒抑菌凝胶、10瓶杀菌液、20瓶乙醇消毒液和2支额温枪,做好了疫情防控的“联络员”,既解决了防疫物资紧缺的难题,也让村干部、志愿者们可以更安心地投入防疫工作。
去年九月份,面对强降雨带来的沙河水位持续上涨的危险情况,闫民红同志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,不顾个人安危,逐门逐户通知低洼易涝地区群众撤离,连续5天奋斗在抗洪一线、救灾前沿,冷了就加个外衣,饿了就吃口便饭,每天休息不到4个小时,以个人的无私奉献,守护了河湾村广大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。汛情缓和后,闫民红同志还积极协调资金,为河湾村送去了3000元的防汛救灾物资,较好的服务了全镇防汛救灾工作大局。
整治环境,推动发展
闫民红同志始终坚持把推动村庄发展、实现乡村振兴作为第一要务,凝心聚力谋发展,一心一意图振兴。一方面,积极对上协调,争取项目。动用个人力量,并依托单位后盾作用,多次到县农业农村局、国家电网舞阳分公司沟通对接,协调了总投资100万元的基本农田高压电力项目,增设10W千伏变压器2台,辐射面积达到1800多亩。又协调了基本农田低压电线、灌溉机井、农田路网等项目,相关技术人员已经实地查看,有希望落地建设。同时,还在努力争取下水道铺设项目,尽己所能方便群众生产生活,提高群众幸福感、满意度。另一方面,深入整治,美化村庄。以农村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为契机,以村庄净起来、绿起来,亮起来为工作主线,引导村“两委”干部,扎实开展“六清”,彻底整治“六乱”,先后购置并栽种绿化树1600多棵,进一步绿化美化了村内环境,推动全村村容村貌得到了较大改观。群众纷纷表示,村内的建筑垃圾少了,残垣断壁扒了,户外旱厕拆了,群众的幸福感和优越感更加强劲了。